非凡十年 看出版业上市企业借助资本力量善搏于市场

发表时间:2022-10-21 17:43:5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浏览次数:13384

上市公司

9月8日,荣信教育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荣信文化)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至此,增至28家。


2006年新华传媒“借壳上市”,出版业由此开启进入资本市场的新篇章。


近10年间,上市不再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般的重磅新闻,而成为出版发行企业布局资本市场的稳健“棋子”。


10年间,出版业上市企业借助资本力量拓宽发展领域、寻求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助力。行业也通过各企业使用募集资金的公告、上市公司年报等关注企业发展。透过数据与分析,可以大致描画上市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轨迹:出版业上市公司突破了募集资金使用进度较慢、上市后“后劲不足”的瓶颈,走向了利用资本推进新战略的发展阶段;走过了在主业之外多方面尝试的探索阶段,走向了立足主业延展产业链的多元发展阶段。


10年间,出版业上市公司发展梯队逐步形成。可以说,资本市场见证了企业逐步壮大的过程,也让各个企业发展更规范。



从进入资本市场到用好资本工具


目前登陆资本市场的28家出版业上市公司分别为新华传媒、出版传媒、时代出版、皖新传媒、中南传媒、天舟文化、中文传媒、凤凰传媒、中原传媒、长江传媒、中文在线、城市传媒、读者传媒、南方传媒、新华文轩、中国科传、新经典、中国出版、掌阅科技、世纪天鸿、山东出版、中信出版、读客文化、浙版传媒、龙版传媒、内蒙新华、果麦文化、荣信文化。


28家企业既包括“国家队”出版企业、地方出版企业,也包括民营企业。从上市时间来看,截至“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年底,有13家出版发行企业上市;“十三五”期间,2016年2家,2017年6家,2019年1家;2021年有5家出版企业上市,2022年截至目前新增1家上市企业。


在出版发行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之初,业界对此举比较关注,因此有依据年度上市企业数字多寡,将当年称为上市“大年”或者“小年”的说法。据此,2017年在当时是备受关注的出版“大年”,不只因为这一年有6家企业上市,达到年度出版企业上市数量最高峰,而且当年上市书企中首次出现“国家队”——中国出版、中国科传,它们的上市成为这一年出版业最“吸睛”的资本事件。


经历过资本市场的起起伏伏之后,2021年上市企业有5家之多时,业内已不再过多关注“大年”“小年”之称谓,而是以更平实的眼光看待这一发展举措。果麦文化董事、总裁瞿洪斌在上市之初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同时段上市并非企业有意为之,只是走完所有流程恰好需要那么多时间。上市动力,更多是着眼于未来,而不是眼下。


从出版发行企业上市背景来看,上市之举既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内在需求。从10年间市场行情来看,资本市场各有所投、各有所求。由此,出版发行企业上市从进入资本市场发展到用好资本工具的阶段。行业与企业都更加关注资本能带来什么、发展有哪些突破。



从“不敢”花钱到大胆规划新战略


10年前,出版业上市企业已达11家。根据和讯标准财务评估系统基于上市公司的分析,2012年传播与文化产业综合能力进入行业标准前五。但数据同时显示,这一年上市企业募集资金使用进度表现不佳,其中两家公司只有33%、10.02%,其余几家企业在45%—65%之间。


就上市企业来说,募集资金使用是金融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本投入实际生产的过程。募集资金使用进度可以看作企业战略发展意向、面向未来市场能力的“晴雨表”。也就是说会花钱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发展活力,或者说上市后发展后劲比较强。上市企业在2012年的募集资金使用进度映射了当时的发展瓶颈。有些以传统业务为主的出版发行企业尚不太明确募集资金投向。也是在这一背景下,企业有了与当时主业关联度不高的投资行为,比如影视剧制作、文化地产等方面。


就像跳下水才能学会游泳,上市企业也经历了从“不敢”花钱到善用资本之力的过程。在“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在线教育、数字化成为多家出版业上市公司的战略方向。比如,凤凰传媒在智慧教育、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都进行拓展,企业年报数据已经显示出从传统教育出版商向教育综合运营商转变的运行轨迹。


进入“十三五”,出版业上市公司呈现出传统主业与新兴业态共同发展的态势。比如,2018年位居净利润榜首的中文传媒,旗下游戏公司智明星通贡献了近一半的净利润。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庆祝建党百年的重要节点。这一年,出版业上市公司发挥主业优势,推出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主题出版精品力作。当年上市的浙版传媒拟分别投入270余万元,用于公司信息化系统升级建设项目、博库网络有限公司火把知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是资金使用最多的两个项目。这些案例反映了上市书企在资本市场的成长之路。



从规模增长到结构调整


经历了诸多自身发展变化,资本市场大环境、传统产业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疫情影响等,从整体来看,主业发展壮大、加速转型升级是上市书企的主基调。


一个值得关注的数字在2014年的年报中出现:中文传媒营业收入达到105.03亿元,成为行业首个总资产和营业收入“双百亿”公司。此后的2015年,中文传媒、中南传媒、凤凰传媒3家企业营收突破百亿元大关。“双百亿”公司此后成为颇受关注的词语,也成为上市书企第一阵营。


整个“十三五”期间,凤凰传媒、中文传媒、中南传媒始终稳居“双百亿”之列。此外,这期间,总资产超过200亿元的公司开始出现。数字折射出出版业上市公司规模化发展。与此同时,出版业上市公司的融合发展、社会责任也成为颇受关注的方面。从融合发展来看,各类出版企业可谓各显神通。比如,中国出版旗下中华古籍平台、商务工具书云平台、三联中读进入实质运营阶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开展大运河IP运营;山东出版每年安排3000万元出版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同时通过评选,扶持、培育重点项目。从社会责任来看,无论是助力脱贫攻坚战略,还是服务全民阅读规划,各级各类书业企业都躬身入局、贡献力量。


走过“十三五”进入“十四五”,出版业上市公司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速融合等多种角度谋求发展。2021年,营收超百亿元的公司增至7家,其中凤凰传媒已连续4年位居营收榜首。此外,新上市的果麦文化营业收入涨幅达29.83%,比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增加20%,这其中“出版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报中发布的版权输出相关数字也值得关注。新华文轩适应“线上 线下”版权贸易新常态,2021年实现版权输出563项,同比增长18%。此外,南方传媒整合海外发行网络,实现了从单一引进到规模化输出、从版权贸易到多元化出口的转变。


各项数据显示,近10年来出版业上市公司立足主业的多元布局与融合发展能力持续增强。这也成为企业与各种市场变量搏击的“利器”。



版权所有: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号:赣ICP备0500581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 01 号

赣公网安备:36010202000202号

电话:86-0791-86894992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丽景路95号出版中心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