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里的江西:《江右文库》的“微缩”与“重生”
发表时间:2025-08-06 08:42:53
来源:当代江西
浏览次数:70
“数字化正让千年文脉在指尖轻触间苏醒,为赣鄱文脉跨越山海、连接古今增添数智动能。”
“《江右文库》里有不少和遂川相关的内容,去年我们有位读者读后很有感触。后来以‘一本好书一生缘’为题在2024年‘爱悦赣版书’全省读书演讲比赛总决赛中荣获成人组二等奖。一听说数据库出来了,我们图书馆也想开通访问授权,给更多的读者提供了解家乡的渠道。”遂川县图书馆馆长郭艳红说。
6月18日,《江右文库》第三批成果发布会在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行。发布会推出的《江右文库》第三批出版成果和《江右文库》数据库移动端应用,一经亮相便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从典籍普查到“云端”共享,从泛黄纸页上的墨香四溢到指尖屏幕上的光影闪烁,《江右文库》这个赣鄱大地浩大的文化工程,正以数字为翼,让赣鄱文化闪耀时代光彩。
2024年“爱悦赣版书”全省读书演讲比赛总决赛现场。遂川县图书馆供图
破局:从书斋到云端的战略转身
赣鄱大地自古便是文脉昌盛之地,历代文人墨客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这些散藏于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的文化瑰宝,曾长期困于“藏之深阁、用之甚难”的宿命。
2021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在文化强省战略部署中,作出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决策:启动《江右文库》编纂出版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完成对秦汉至1911年江西文献的“大普查、大汇集、大整理”。
这项纳入省“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分为“书目编”“文献编”“方志编”“精华编”“研究编”五大系列,覆盖江西历代人物著述、地方志书、文化经典与通史专史,是一座全景式、结构化展现江西文化积淀的“大型文库”。其中,《江右文库》中影印类图书占比约50%,数字化将大幅提高其利用率和综合价值。
相较于部分省份早在十余年前便启动省域文库项目,江西尽管起步较晚,但在地方文库数字化建设中志存高远。《江右文库》的编纂者们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化不是纸质出版的附属品,而是文化服务的再造工程。
然而,在工程推进过程中,项目组在选择数字化建设方式时犯了难。2022年,考察江苏、湖南等地的文库建设情况时,他们了解到先纸质出版、后数字出版的模式耗费时间和人力,而利用好数字化手段对资源信息的统一管理十分重要。
2023年,《江右文库》数字化工程正式立项,其中移动端平台的建设被确定为数字化工程的关键一环,要求做到“同步开发、同步上线”。为增强平台功能性和服务性,《江右文库》数字化工程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有效解决版式还原、字图嵌入等关键技术问题。
这场战略转身的背后,是深刻的文化觉醒。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不能用数字钥匙打开典籍的大门,再珍贵的文字也只会沦为“学术圈的藏品”。
立体书阅读展示图书原貌。
淬炼:技术与匠心的双重锻造
走进中文传媒数字出版有限公司,一份详细的项目任务计划格外引人注目。表格上,待校勘的文献、已上线的内容、正在进行验收处理的部分等工作进度实时更新,它们像一场文化接力赛的计时器,见证着数字化工程的每一步推进。
在调研参考各省级文库数字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江西出版传媒集团广泛征求古籍数字化行业头部公司建议,结合《江右文库》编纂出版工程的实际,拟定了《江右文库》数字化工程总方案及第一期建设方案,并于2023年底启动。
在这里,技术的力量正在让古籍焕发出新的生机。4K超高清扫描技术如同精密的“时光显微镜”,让孤本典籍的漫漶字迹重现真容。AI自动断句标点系统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古籍整理专家,能精准地为晦涩的古文划分句读,给古籍装上了“智能导航”。
“以前需要三位专家花费一周时间完成的校勘工作,现在借助智能系统,一天之内就能完成。”中文传媒数字出版公司总经理夏阳春的话语中,透露着技术带来的效率革命。
《江右文库》数字化团队向江西师范大学借脑借力。
但技术从不是冰冷的替代,而是与人文匠心的完美融合。为借脑借力,《江右文库》数字化团队与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组建古籍“学术与技术融合小组”,借助高校的古籍专业力量对核心文献进行分层处理、语义标记、版本比对与校勘校验,进一步提高识别准确率,为古籍文献全文精准检索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平台采用开放接口结构,已接入江西省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免费向公众开放。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系统架构采用模块化设计,不仅可支持海量文献存储与并发访问,而且为后续新增资源、主题子库建设、学术工具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
未来,平台将进一步拓展服务边界,成为连接文化资源与教育、科研、出版、旅游等行业的数字基础设施。这意味着,《江右文库》不仅服务“当下的读者”,更是为“未来的文化应用”打基础。
燎原:从“查文献”变成“玩文化”
《江右文库》数字平台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把“查文献”变成了“玩文化”,让古籍从高冷的学术殿堂走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与传统图书馆的目录检索不同,《江右文库》数字平台支持全文检索、语义联想等高级功能。平台的智能检索系统如同一位渊博的文化向导,能满足用户各种查询需求。
读到《豫章书》中的“江万里”条目时,不仅能读到他创办白鹭洲书院的艰辛历史,还能通过知识图谱看到他同时代的文人“朋友圈”。此外,只需点击某一专名、典故、古词,平台便自动联动百科数据库,弹出注释,展示其著作引用、时代背景等信息,使其成为“自带解说”的智慧文本。
“同等数量的纸质文献不易保存,《江右文库》成果数字化让查找江西地域文献变得方便快捷,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研究选题生成、知识发现与成果转化,进而拓展江西地方文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李懿说。
这种覆盖“文献—人物—地域—事件”的“江西文化知识图谱”,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具深度的工具,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了跨学科、跨时空的文化探索路径。
江西省图书馆的常客王先生是一位地方文化爱好者,他说:“以前查一个典故,要翻好几部工具书,费时又费力。现在有了这个平台,直接就能找到答案,还能看到相关的延伸内容,还可以繁简转换、个性批注,实在是太方便了。”
除了通过打造智能检索体系、引入辅助阅读功能让读者“看得懂”,平台还提供了影印原貌版和现代标点简体版的阅读模式,让读者“看得准”,解决了普通读者“看不懂异体字”的难题。
“在全国首座传承江右文化的数字化展馆——滕王阁·江右文化数字体验馆中,我们可以深入挖掘更多‘江右文化’的内涵,比如先贤生平、书院文化、诗歌文集等,给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旅游体验。”《江右文库》数字化编辑陈杨说。
南昌春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义超对《江右文库》的应用前景同样充满信心,“在文化旅游领域,《江右文库》数字平台就是赣鄱文化‘走出去’的数字窗口。依托数据库中丰富的文化资源,游客可以在线了解江西的历史人物、古迹渊源、民俗风情,在出行前获得深度文化导览,来一场沉浸式文化之旅。”
从《江右文库》首批图书发布,到数据库上线,再到移动端问世,《江右文库》编纂出版工程已然迈入“全民可及、全民参与”的新阶段。数字化正让千年文脉在指尖轻触间苏醒,为赣鄱文脉跨越山海、连接古今增添数智动能。
版权所有: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号:赣ICP备0500581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 01 号
电话:86-0791-86894992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丽景路95号出版中心
微信公众号